亳州新闻网讯 在蒙城县城鼓楼附近,卢家笙的第四代传承人卢俊军,正在埋头制作一个袖珍笙器。“这叫拃笙,是我制作的最小的笙,应该也是市面上最小的笙。笙越小越难做,非常考验技艺。”卢俊军说。
卢俊军正在制作笙簧。
笙,是发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的簧管乐器,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。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,吹气和吸气皆能发声。其音色清晰透亮、柔和甜美。它也是吹管乐器中唯一能吹出和声的乐器。
卢俊军从8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学习制笙,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。“一把笙从选取原料到加工完成,需要100多道工序,全靠手工完成。”卢俊军说。如今,在卢俊军的经营下,卢家笙的质量越做越好,名气越来越大。“全国多个音乐学院的教授都买过我的笙,最近,一个加拿大华人社团主席,还专门托人买去收藏。”卢俊军满脸骄傲。
从清朝末年,其曾祖父卢立在外地学会做笙这门手艺,到前几年刚去世、94岁还在坚持做笙的父亲,再到现在子侄辈十多人都在做笙,卢家笙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十年来逐渐发扬光大。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,我们家常年都住着外地来买笙的人,供不应求成了常态。”卢俊军说。
笙的灵魂是簧片。经卢俊军之手制作的簧片,薄如纸,簧面看不到缝,迎风簧扇动,所以颇受吹笙者的青睐。从选取原料到加工完成一般要经过笙管选料、打磨、取直、打孔、簧片处理、校音、笙管安装等100多道工序,由于全部为手工作业,制作完成一把笙需要4至5天的时间。卢俊军表示,“现在机器加工笙也很普遍,但是,我们家一直坚持原始的手工做法,并且不简化任何一个步骤。”
卢俊军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笙,或是要求维修,或是需要调音,卢俊军都会认真对待,精心调试,也因此,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。
说起一生做笙,卢俊军直言,真的很辛苦。“做笙的过程非常乏味,需要高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,还要面对别人‘没有机器加工来钱快’的不解。”但是即便如此,他仍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们学习制笙,他说,这门手艺从自己曾祖父时就一代一代传承至今,凝聚了卢家人世世代代的心血和家族精神,不能丢。